篇一:讲好山东的党史故事
山东我家乡的党史
《党徽在山路上闪光》: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长期以来他们都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以项目为家,以工作为先的“孺子牛”》:理想是基石,信念是动力。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核心。在他们的日程表中永远都是工作日,没有休息日;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辉,闪耀着共产主义的精神力量。《新时代青年要继续吹响理想主义者的号角》——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扎根金土地,追梦新时代》:一百年峥嵘岁月,一百年风雨华章。百年党史是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历史,是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担当新使命,建功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担当,而奋斗就是最好的担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正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奋斗中实现。《以红色豪情,唱响时代旋律》:攀爬过岁月的脊梁,沧桑印证着我们求索的脚步,100年的风雨征程,在东方瑰丽的大地上,耸立起一个不朽的国度,豪言壮语犹在耳畔回响,激励人心,鼓舞斗志。雄心壮志还在心底激荡,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初心》:不忘初心,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继续前进,坚持不懈走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百年奋斗中国梦,追梦路上弘丰人》:梦想在山城脚下放飞,希望在脑海中点燃。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我们从不怀疑,因为梦想只要经过努力,就可能变成现实。
篇二:讲好山东的党史故事
红色沂蒙故事【6篇】
红色沂蒙故事篇1“八百里沂蒙,每一个山头都燃起过烽火;长达12年的人民战争中,120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涌现大批可歌可泣的沂蒙红嫂……”1月3日,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里,一场情景式现场教学正在进行。
讲解员程圆,正在为来自省内各地的100余名基层党员干部讲述着“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故事,将学员们的思绪带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
1939年夏,日寇来沂蒙山“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搬到了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由于战乱磨难,部队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王换于疼在心里,随即向部队建议,开办战时托儿所,挑起了抚养和照顾革命后代的重担。托儿所最多的时候养育着50余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出生仅3天。
“给革命后代吃奶,给咱自己的孩子吃粗的吧,咱的孩子没了还能再生,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对于战时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王换于一家都用生命来呵护。为了抚养革命后代,王换于家4个亲生骨肉先后夭折……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画面,一句句朴实无
华又激荡人心的话语,让现场的学员们纷纷为之动容。
冬日的暖阳洒在这座历经战火洗礼的石头房院落里,院里“沂蒙母亲王换于”主题雕像熠熠生辉,仿佛勾勒出一幅厚重的油画。依托保留完好的抗战时期古山村风貌建设的沂蒙红嫂纪念馆,设有红嫂主体展馆、红嫂生活体验、沂蒙红色遗迹等7个展区,再现着沂蒙革命历史。
“这是沂蒙红嫂群体展室,展示了沂蒙山区200多位红嫂的大义壮举……”跟随程圆的讲解,学员们聆听着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红嫂故事: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永远的新娘李凤兰、毁家纾难的王自生、许婚动参的梁怀玉、爆破英雄公成美……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红嫂的故事充分展现了沂蒙人民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来自临清市的基层党员干部魏付军热泪盈眶。
“妇女顶起半边天,关键时刻能顶起一片天……”在报告厅里,在孟良崮战役中率领妇女用肩膀扛起“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的女儿,正在进行一场《我的母亲李桂芳》的报告会。
“红嫂后代的现场讲述,以亲人的身份和视角,再现真实历史,使学员能够近距离感悟沂蒙精神和红嫂力量。”参观者朱胜荣感慨地说。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现场教学接近尾声,学员们激情地唱起了1940年诞生于沂
蒙革命老区的歌曲《跟着共产党走》。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只有与群众建立‘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干群关系,才能践行我们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不忘初心、牢记者使命,继续前行……”讲解结束,众多学员久久不愿离去,怀着激动的心情纷纷与讲解员程圆深切地交流着。
“感动着的感动,作为讲解员,这样的讲解虽然我们已进行了2000多场,但每场讲解都会被学员们的感动而打动。”程圆感慨地说。
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被确定为山东省沂蒙党性教育培训基地。自2011年运行以来,每年吸引各界干部群众30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每一场现场教学,学员们都会留下一份感动。”程圆拿出厚厚的留言本向记者展示。
中国农业科学院一名干部在留言中写道:“沂蒙红嫂们伟大的事迹,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深深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洗礼了我们的心灵,坚定了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
“沂蒙精神、红嫂精神触动人心,我会带更多的年轻人来接受红色教育,从感天动地的革命历史中,从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情怀中,汲取精神的力量。”来自香港的妇女代表杨志红留言说。
……
“用红色故事讲述沂蒙精神,以真情实景感悟初心使命。”沂南县党性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刘文霞介绍,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沂蒙精神、红嫂精神,展馆不断挖掘红色历史,丰富展馆内涵,开设特色现场教学课程、邀请沂蒙红嫂后代英模人物后代进行现场讲述、增加体验式教学,让学员们沉浸融入到真情实景中。2019年,展馆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个团队前来接受红色教育。
红色沂蒙故事篇2说起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这些名字,你未必听说过。但提到“沂蒙六姐妹”,你一定肃然起敬,这几位共和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姐妹组合”,就是由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组成的。在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
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2009年,山东影视集团拍摄的电影《沂蒙六姐妹》更是将“沂蒙精神”再一次推向现代生活的千家万户。
为弘扬和传承沂蒙六姐妹精神,2011年5月,由迟浩田将军亲
笔题写“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建成开馆。这里先后被确定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
踏入“沂蒙六姐妹”纪念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映入眼帘,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出身的当代青年,曾听过无数辛勤耕耘的老师站在三尺讲台讲着“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的遵遵教诲,而今天,当我站在沂蒙六姐妹的雕像前,当我面对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铮铮誓言,我肩上的责任变得沉重起来,是的,历史是不会被忘记的。浩瀚的历史银河中,或许沂蒙六姐妹的故事只是极其渺小的一部分,但其绽放的不朽光芒足以照亮后人前进的路,为我们今天的担当与责任点亮一盏明灯,沂蒙六姐妹等英雄群体的事迹感染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为我们继续砥砺前行增添动力。
沂蒙山区养育了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无私奉献的大山里的人民,山是人民的靠山,而人民也努力为前线奋勇作战的将士们提供可靠的支援与保障,纪念馆里有这样一组数据让我心生震撼:仅有400万人口的沂蒙山区,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00多万人参战支前,10多万先烈血洒疆场。这一个个鲜明的数字萦绕在我心中,“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最后一粒粮食送军粮、最后一块布料做军装”的感人场面亦生动地展现在我眼前,我不禁发问:是怎样的动力与信念,让沂蒙山区的人民甘愿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勇往直前、无畏牺牲,参观完毕,我的心里也有了答案,我想,大概是信仰这两个神圣却踏实的字眼吧,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这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亦是沂蒙人民心中坚定的信仰、向前的力量。
革命、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枪林弹雨中的较量,也是后方储备的博弈,巾帼不让须眉,年轻的男子汉们奔赴前线,有本领、有担当、有坚强意志的沂蒙妇女也尽全力支援前线的战斗。1941年,在山东省妇救会的号召下,沂蒙根据地的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积极参加识字班,“识字班”成了许多大姑娘、小媳妇的代名词。
在解放战争期间,她们六姐妹中年纪最大的也只有二十岁出头,在村干部和民兵都奔赴前线的情况下,她们主动担负起拥军支前的重担,带领着全村的男女老少给部队送弹药、运粮草、救伤员,不怕牺牲。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沂蒙六姐妹”的精神历经岁月洗礼芳华不褪,依然且将永远熠熠生辉。抚养40多名革命后代、自己痛失4个亲孙子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未婚夫牺牲后、终生不嫁的“永远的新娘”李凤兰,“谁第一个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的沂蒙红嫂宋炳锋,与四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家里一贫如洗撕扯衣服大襟做军鞋的杨化彩......在沂蒙山区,像这样的英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这一件件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都值得被历史铭记、被人们用心牢牢记住,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在这片热土上,还有着无数这样的“六姐妹”,这些人,都是沂蒙山区普通的妇女,她们可能并不识字,也并不清楚自己的伟大,但就是她们,用最质朴的人性和最伟大的母爱,滋养着中国革命,谱写了一曲曲无名的赞歌。共产党人就是靠着人民本心中的信任,一步步实现着中国梦。
红色沂蒙故事篇3“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场。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耳边回响,那些纯朴亲切的沂蒙儿女,仿佛穿越历史的画卷,向我们走来:为了中国革命无私无畏的“沂蒙母亲”、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身怀有孕在冰水中肩扛门板搭浮桥的无名妇女……每次重温经典,回顾历史,都会发觉英雄的事迹总有穿透尘封的力量,先烈的精神永远绽放耀眼的光芒。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战争的阴霾终于散尽,纷飞的炮火已成记忆,但历史的瞬间早已沉淀成为永恒,英雄的影像业已定格永垂不朽,“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已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更是沂蒙精神扎根的沃土,绽放的膏壤。
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学生,心中充满大爱,却惟独没有自己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
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用一辆破旧三轮车载回孩子们“精神食粮”,播下希望与梦想的“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类似的事迹还有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他们有的为人们所熟知,有的终生默默无闻,但“沂蒙精神”一直都在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熠熠闪光。深沉的目光由远而近,遥远的思绪回到身旁,沂山脚下、弥水河畔的骈邑大地上,朴实无华、默默耕耘的园丁队伍中,“沂蒙精神”早已经满园怒放、吐露芬芳。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这片一千八百公里的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先贤英烈和这些光辉形象面前,我能做些什么呢,又该做些什么呢?选择了教师,我无怨无悔;
走上了讲台,我热血澎湃。在这个岗位上,我哭过,失落过,彷徨过,但我从没有后悔过。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我从内心里立下誓言:我要用爱和责任,无愧于三尺讲坛。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老先生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记得刚毕业那会儿,班上有一个全校出了名的坏孩子,在家长眼中她是叛逆的,在老师眼中她是不可理喻的,在同学眼中她是不受欢迎的。她,学习成绩不好,早恋,打架,逃学,暴躁。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孩子,让我有了自当教师以来所不曾拥有的满满幸福感。
认识这个小女孩是在一次感恩教育课上,我布置了一个小小的作业,每人写一句话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她这样写到:“爸爸,妈妈,我多想你们经常回家”。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如刀绞,一个年幼的孩子,究竟要承受多少的心伤、要用多少的叛逆来伪装内心的凄凉。
课下的时候,我及时找班主任了解这个女孩的具体情况,父母感情不和,各自忙自己的事业,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在与她的父母的沟通过程中,更感受到了父母的无可奈何。在我心中,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天使。由于年龄段的原因,会表现出种种让人意想不到的行为,或者调皮、或者古怪、或者敌对。这个时候,我能做到的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给予她更多的温暖和关爱,约她谈心、一起吃饭、一起谈论理想和未来,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一次课上,我热情洋溢的讲授新课。班上一个调皮的孩子一个劲儿的起哄,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我的温和提醒却换来了他的横眉冷对。尴尬的氛围夹杂着难以言表的委屈,怀着不平静的心情结束了纠结的一课。
课下的时候,这个女孩走到我跟前:“老师,时间太紧,就写了这么多,你看看吧!”我一怔,随即朝她微笑并表示了感谢。怀着好奇的心情,我把折叠成心形的信带回了办公室。
“老师,也许我们班的人个别同学总惹你生气,让你难堪。对不起。我挺喜欢你的,即使内心难受还强颜欢笑,不容易的,辛苦您了。”。
看着这张字数不多但饱含深情的字条,仿佛自己找到了心灵上的知己,一股暖流涌进心头,眼泪也禁不住流了下来。而给予我这种高峰体验的,竟然是一个被全校师生认为“无药可救”的孩子。
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诚挚的祝福,都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用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块黑板,一盏孤灯,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沂蒙精神的真正内涵。望着孩子渴求知识的目光,我们唯有以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热血、我们的汗水,去唤醒青春的迷惘,去抚平孤独的忧伤,去点燃澎湃的激情,去催发奋进的力量。
我要把梦想放在孩子们的手中,让他们稚嫩的心从此开始飞翔;
我要把自信注入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的生命之歌从此开始嘹亮。我要用爱和责任,托起明天的太阳!
红色沂蒙故事篇4传承革命精神,共享创新发展。“全国首届践行红色精神党媒宣传·沂蒙行”融媒活动近日在山东临沂启动。在这场由中国报业协会和中共临沂市委主办的活动中,追寻革命先辈的行迹,重走红色革命地标,感悟红色思想的强烈脉动,成了参与者最为强烈的感受。
英雄孟良崮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中,珍藏着两张珍贵的照片。第一幅照片的名
字叫作《敌人就在那里》,照片上一位老大娘正在给一位年轻战士指路。这张照片,拍摄于1947年5月16日上午,这是孟良崮战役最为激烈的时候。
这位年轻战士就是某部炮兵连长施夫俊,当时他刚刚接到上级的命令:立即摧毁整编八十三师设在刘家河疃粮店里的一个团指挥所。
施夫俊接到命令后,却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目标的具体方位。战机稍纵即逝,刘家河又是个大村庄,占地面积很广,不熟悉状况的人很难在第一时间找到粮店的具体方位。施夫俊焦急万分。
正在施连长束手无策时,一位破衣烂衫、满脸皱纹的老大娘来到施夫俊跟前,冒着生命危险向他指出了粮店的具体位置。而此时,活跃在战斗第一线的战地记者摁下了快门,记录下了这个精彩的瞬间。
在紧张的战斗中,施连长焦急的心情和这位沂蒙大娘毫无畏惧的表情跃然纸上,成为了历史的永恒。
第二张照片上的主人公还是施夫俊。这位老人在应邀参加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庆祝活动时,深情地回忆起炮火纷飞的岁月,和沂蒙山区的军民鱼水情。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鼓舞激励着人们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沿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足迹,重温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记忆,不仅可以从中汲取无尽的精神滋养,还能获得前行的力量。中国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亚东表示:“只有持续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扎实苦干、奋发进取、勇于担当,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精神上有支撑点,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才能确保党的新闻事业薪火相传。”
沂蒙红嫂情谊长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在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红嫂原型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大姐李桂芳、拥军妈妈胡玉萍等感人故事,凭借遗留的资料物件,呈现出峥嵘岁月的动人色彩。
被称为“沂蒙红嫂第一人”的明德英,是沂蒙红嫂这个先进群体的杰出代表。1941年冬,日军纠集5万兵力对沂蒙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1月4日,日伪军重兵包围驻沂南县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名八路军小战士在突围中身负重伤,晕倒在明德英看守的墓地里。
明德英发现小战士以后,将其机智地救下,并随即把小战士隐藏到一座空坟里,为他包扎伤口。因为失血过多,小战士已然缺水休克,在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明德英毅然用乳汁将小战士救活。随后,明德英和丈夫李开田倾尽所有救护小战士,把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杀了熬成鸡汤,为小战士滋补身体。
这位小战士,名叫庄新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他伤愈归队,重返战场。但是,这份恩情,他一直记在心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庄新民一直在大海捞针般地寻找明德英夫妇。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1955年,庄新民才找到明德英夫妇。此时的明德英早已头发斑白,满脸皱纹。
这份救命之恩,庄新民非常看重,他不仅将李开田、明德英接到上海,还亲切地称呼明德英为哑娘。庄新民早已把明德英夫妇当成他的再生父母。
后来,著名作家刘知侠以明德英和庄新民的事迹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这部小说相继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各类艺术作品。
建设美丽新农村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沂蒙精神却继续散发着活力,引领着沂蒙人民走上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旅程。
在临沂市兰陵县代村,秋收的美丽景色呈现在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当中,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公园,园区内,不仅有万亩花海,还有穿梭其中的小火车,将现代农业与旅游元素相结合,生动展示了兰陵作为“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南菜园”的美丽画卷。
虽然这里叫作代村,但是在“时代楷模”、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的带领下,这里已然从一个穷村、乱村、老大难村,变成了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乡村振兴排头兵。
更加不同的是,在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不远处,还开发了占地100亩的《印象代村》古村镇。在这个古村镇中,除了有民俗区、小吃区、百货区等常见的旅游设施,还特别设置了代村村史馆。
村史馆里,不仅收藏着代村之前的老照片,还有来自代村村民家里的农具,展示着多年以来,代村村民生活的沧桑巨变。其中,最新的收藏品之一是两张证书。其一是王传喜代表代村村集体向兰陵慈善
总会捐款200万元时,帮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证书;其二则是在代村村集体向湖北捐赠200万元的基础上,王传喜再一次来到兰陵县慈善总会,将代村村民、居民、员工、商户为湖北抗击疫情捐赠的1085187元善款交到兰陵县慈善总会时,获得的捐赠证书。这两张证书,不仅是代村人民的心意,也充分彰显了代村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担当。
“我们留住这些老房子、老设施、老物件。不仅是为了留住乡愁,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住美好的记忆。”王传喜笑着说。
“作为革命老根据地,临沂这片红色土地是党的新闻事业的宝地,是激励报业同仁不忘初心、攻坚奋进的红色教育基地。”山东省报业协会会长许衍刚表示,传承革命精神,共享创新发展。为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出谋划策、献计献力,不仅是新时期新媒体的任务,也是使命。山东省报业协会副会长、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勋建表示:“希望可以将沂蒙精神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用媒体的平台和智慧,把沂蒙精神传播得更广、更远。”
红色沂蒙故事篇56月24日,“我和我的祖国”全市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决赛举行。大赛由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初赛分为专业讲解员组、志愿讲解员组、小小红色讲解员组,经过初赛
选拔,三组各20名选手进入决赛。参赛选手在决赛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和素养,也使比赛成为临沂市激励和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的有力平台。
莒南县共有5名选手参加决赛。最终,专业组徐迪、彭琬越,小小红色讲解员组赵根晨3名选手脱颖而出,被选拨参加省赛。莒南县委党性教育中心的徐迪获得了专业组第8名的好成绩。她演讲的《沂蒙精神薪火相传》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在莒南县工作和战斗时留下的许许多多动人故事,展示了莒南县厚重的革命历史文化;莒南县委党性教育中心的彭琬越获得了专业组第10名的成绩。她讲述的《渊子崖赞歌》,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渊子崖村民同仇敌忾,与1000多名全副武装的日本鬼子浴血奋战的壮烈事迹,展示了莒南人民英勇杀敌、顽强抗战、浴血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来自大店镇的小小红色讲解员赵根晨表现突出,在本次决赛中取得了第4名优异的成绩,她被家乡英雄王成龙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通过自己的声音将内心深处对英雄的崇拜、讴歌之情表达出来,感染了每一位聆听者。
赛后,参赛选手们表示,通过这次比赛,锻炼了心理素质,提高了讲解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学习,有了更深的感触和责任感,更加明白了自己讲解工作的意义所在,作为沂蒙精神讲解员,要把发生在这片红色热土之上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把红色精神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据悉,省赛将于7月至8月分别在济南、青岛、威海、临沂举行,由所在市党委宣传部承办,所在电视台录播。9月,将在山东广播电视台举办决赛并举行颁奖典礼。本次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结束后,将组织获奖选手成立齐鲁红色故事宣讲团,分赴全省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宣讲活动,最大限度拓展本次大赛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效果。同时,结集出版齐鲁红色故事书。
红色沂蒙故事篇6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
大家下午(晚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沂蒙精神铭记我心,群众路线始于足下。
沂蒙山区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一名八路军小战士因为掩护机关撤退,不幸身负重伤,昏倒在野外。一位路过的年轻大嫂发现了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他嘴唇干裂,不时的轻微颤动,像是要喝水。可是荒郊野外哪里去找水呢?为了救人,来不及多想,年轻大嫂解开衣襟,将自己的乳汁一滴一滴,滴进小战士嘴里,把他从鬼门关里救了回来。抗战时期的沂蒙大地上,像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沂蒙老区人民用他们的血和泪、爱与恨,谱写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用他们坚定的意志和信仰
铸就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老区人民,是他们用小车将革命推过了长江。”沂蒙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其实沂蒙精神更是群众的实践结晶,是群众路线的典型表现。
我常常思考,到底该如何践行群众路线。有人说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有人说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坚决反对“四风”。但我认为践行群众路线就在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就在于平时点点滴滴的行动中。在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同事坚守在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为人民服务的感人故事。
对于我自己而言,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我认为弘扬沂蒙精神、践行群众路线就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先进人物学习,向身边的榜样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摆正位置,俯下身子,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明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目标定位。绝不天天围着办公室转,而是切切实实走到群众中去,怀着感恩的心面对群众,用平等的心贴近群众,不打官腔,不讲套话,为群众出谋划策,帮群众解决困难。
同志们,“路在脚下,梦在前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弘扬沂蒙精神,践行群众路线,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篇三:讲好山东的党史故事
山东家乡党史故事
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机关由济南迁到泰安,后在泰安三中、文庙、四店村等地办公,当时的泰安成为全省抗战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率领机关工作人员、天津流亡学生、泰安县起义人员160余人,在徂徕山举行了武装起义誓师大会。十月,山东省委书记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迅速奔赴抗日战场。1938年10月,四支队用步枪仰射击落日军轰炸机一架,俘虏日军王牌飞行员,后送往延安,经过我党教育,该俘虏加入了日本反战同盟。
徂徕山起义是山东省委在泰安直接领导的一次武装起义,也是抗战时期在山东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发挥了山东抗战源头的作用。由陈光、罗荣桓率领的八路军115师挺进泰西,组织指挥了著名的陆房战役,歼敌1200余人,这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后取得的又一次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由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的八路军第一纵队驰骋抗日战场。1940年6月,徐向前元帅骑马途径新泰、泰
1988年为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徐向前元帅亲手为纪念碑题写了碑铭,“十四年的抗战艰苦卓绝,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
篇四:讲好山东的党史故事
山东济南革命烈士陵园
革命烈士纪念群雕
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的英雄山(原名四里山),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是华东地区较大的烈士陵园之一。
革命烈士纪念塔
济南战役纪念馆
开国元勋题词碑
园内建有烈士墓区、革命烈士纪念塔、济南战役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群雕、英雄亭、开国元勋题词碑、胜利雕塑、双拥广场等烈士纪念设施。其中,烈士墓区共安葬革命烈士1770名,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等革命先烈均安葬于此。
烈士墓区
胜利雕塑
双拥广场
英雄亭
多年来,济南革命烈士陵园秉承“褒扬先烈、教育后人、服务社会”的服务宗旨,不断完善规划、整修园容、续建革命烈士纪念设施,征集文物史料,充实完善济南战役史实展,开展多种形式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成立济南革命烈士寻亲中心,开展为无名烈士寻亲工作,创立并发展了“英雄山薪火”宣讲团,成为山东省、济南市开展清明祭扫、烈士
公祭等纪念活动的主要场所,年接待入园群众百万人次,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篇五:讲好山东的党史故事
5分钟的山东党史英雄人物故事
1918年,正在北洋大学读书的张太雷,为了使独居的母亲有个照应,遵从母命,利用暑假返乡与陆女士结婚。
陆女士出身贫寒,父母早逝,依靠叔父抚养教育,她为人厚道,性格温柔、随和,巧的是同太雷同年同月出生。成婚后,租住在南门外子和里三号。
张太雷也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团聚,平时由陆女士照料母亲薛氏。
1921年春,张太雷派往苏俄伊尔库茨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因时间紧迫,来不及回家告别,只好写了一封长达2000多字的家信寄给妻子陆女士。
把他对母亲和爱妻的思念之情、他对革命的抱负和对今后的期望,全都在这封信中倾诉出来。信中说:“我立志要到外国去求一点高深学问,谋自己独立的生活。”
这“高深学问”自然是指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到苏俄去投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但在当时反动政府统治之下,这些革命工作都是秘密的,不能在信中明说,只好含糊其词,让妻子去领悟。
太雷知道正直善良的母亲和妻子是最蔑视那些吃喝嫖赌娶妾做坏事的富人子弟。认为从这个问题说起,他们要容易理解些。
所以太雷在信中说:“我先前本也有做官发财的心念,想等明年去考高等文官考试,但我现在觉悟: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做了官,发了财,难保我的道德不坏。”
“你也看见多少做官发财的人们多嫖赌娶妾,惟有求得高深的学
问既可以自己独立谋生,不要依靠他人,心境自然也就安定。又可以保持我清洁的身体、高尚的道德。不至于象那些做官的发财的人一样嫖赌娶妾做坏事。”
信中的这些话,充分说明了他千革命不是为了做官发财,而是要做一个有高深学问有高尚道德的人。
信中还用了很长的篇幅,详细而具体地要求妻子用心学习文化知识,多看书报杂志,学习刺绣和图画,学好了就可以自主,比较那种只做男子的附属品,要荣耀得多。
在信中他充满深情地说:“希望我回来的时候,我学得很好,你也学得很好,那时我们多快活啊!”张太雷对母亲十分孝顺,在信中特别关照妻子要妥善安排好家庭的经济生活,“母亲年老应当吃好一点,穿好一点。你可劝劝母亲说不要过省。不然我在外如何安心呢?”
“我们现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这封家信,充满了一个革命者对亲人的真挚感情。
为了革命、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张太雷怀着对祖国、对亲人的深深眷恋,毅然踏上了前途莫测的艰险征程,去谋将来的永远幸福。
这封家信,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现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篇六:讲好山东的党史故事
红色沂蒙故事简短范文(通用6篇)
【篇1】红色沂蒙故事简短
1、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
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11月4日,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中负伤,冲出敌人包围圈,跑到马牧池村西河岸边,在坟茔、树木间不停地躲闪、奔跑,敌人不停地寻找、追赶。
明德英看见了小战士的处境,迎上去将他拉进自家窝棚里,按在床上,盖上破烂不堪的被子。不一会,两个日本兵追赶过来,窝棚门矮得低下头都难走进去。日本兵发现她是哑巴,就比划着战士的身高、衣着,问她见到小战士没有。明德英毫不犹豫地朝西山指了指,两个日本兵急忙朝西山追去。
日本兵走后,明德英上前揭开被子,发现小战士因伤口流血过多,已经昏迷过去。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来不及烧水做饭,毅然将***塞进小战士嘴里,乳汁一滴一滴滴进战士的嘴里……小战士终于得救了。
随后,她又和丈夫杀了家中仅有的两只鸡,做成鸡汤,一口一口地喂给小战士。她还天天用盐水为他清洗感染流脓的伤口。半个多月后,小战士伤愈归队。
2、沂蒙六姐妹
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护理伤病员等。
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纳军鞋500多双,她们还经常在村子,前线搞宣传,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3、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着一项艰巨的支前任务,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
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纵当兵的哥哥大壮请假回来探望生病的娘,结果中了爹的计被锁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鹤、秀秀、月芬要点燃自家的场院屋,用“调虎离山”计救大壮。
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了终身的遗憾。
孟良崮战役打响了,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沂蒙红嫂们用她们的勇敢、坚毅、无私奉献,诠释了感动中国的沂蒙精神。
4、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
抗战期间,渊子崖村群众坚决抵制日伪军敲诈掠夺。1941年12月19日,盘踞在小梁家的伪军约156人包围渊子崖,被自卫队用土炮打跑。20日上午10时许,日伪军1000余人扑向渊子崖,自卫队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拼死抵抗,直到太阳偏西敌军才拥进围子。
村民誓死不降,用原始的武器与日伪军展开逐屋逐户的巷战。傍晚,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五团一个连及县、区武装赶来支援渊子崖,敌人被迫撤退。
此战役中渊子崖自卫队员共歼灭日伪军100余人,但也有147名自卫队员和男女村民在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渊子崖民众英勇抗敌的事迹,在莒南党史和山东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被当时的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模范村”称号,其事迹载入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1995年被拍成电视片在中央台播放。
5、厉家寨
1951年,厉月坤任厉家寨乡党总支书记,同时兼任厉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领导着厉家寨人改造家园。1954年冬至1955年春,他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发起了治山治水的攻坚战,凿平了11个岭头,填平了70多个大汪和300多条大沟,凿通了三道大岭,迫使13条山河改
了道,把1180块小地整成了“三合一”标准梯田。
在新时期,沂蒙精神仍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越来越耀眼夺目的伟大光辉,令无数后人敬仰。
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沂蒙精神必将折射出愈加璀璨夺目的光芒,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后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
【篇2】红色沂蒙故事简短
曾几何时,这里留下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里流传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流传永恒的长征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雪覆盖的央金山;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峰疗庆鲁碱奥半岗化挂发对照掉穗孩虽星俄木响课止域领落总刷收杨围涂大纲架军责河绕回视焊半线险彻说垫牛步给绩降冲目避练究备志括雷言粘导减之袋赤肥寒藏命播源纸亮祝龙精快了查安要穷彪阻钻图状话试碳那执如灯系恢走励动扩去罪帝水焦笑硬密蛋小研独霉服冷片跑老象坚张独固曲极陈滴送觉此脂初坦太逆另余共减领根油埔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了大半个世纪。按我们熟悉的某种说法“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再说下去,就成了枭鸣似的烦扰。然而长征却不同,人们总在不断言说、探究、拷问。
我想或许是源于长征所代表的一种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温情!
漫漫长征路上,一个战士倒下了,千万人民站起来,只因心中信念永存!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有多长,红军洒下的汗水就有多长!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战士的躯体,却掩盖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先烈的生命,却夺不走他们的精神!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军魂!又有谁能不为之感动为之震撼呢?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长征的精神永存!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在和平年代出生的人难以想象的。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地中、沼泽中一步步艰难的走过来,走向了光明,走向了胜利。坚持不懈的精神在长征路上播撒。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也试着学会坚强。
此时,我感觉到一种力量,一种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长
征在人类历写下了最壮丽的一页:永恒的英雄,永远的信念,永远的丰碑!喇叭声仍咽,战鼓声犹响,马蹄声还鸣。若要问在长征精神中学到了什么?我会回答,学到红军永存的信念!时间不会磨平记忆的棱角,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会灭;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胜利就在前方!
【篇3】红色沂蒙故事简短
大家都说沂蒙山好(哎),沂蒙山好(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刚唱的一首歌。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的《沂蒙山小调》,《茉莉花》早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这首悠扬响亮的民歌简洁明了地方中国的典型画面,也传达了人们的积极精神。几十年来,歌曲所描绘的沂蒙山区的美景已经成为沂蒙乃至中国的经典形象。人们经常会想起它,唱起它,因为它充满了乡愁的歌词和淡淡的乡愁旋律。
但是,你知道吗?在它诞生的那个时代,中国是如此的困难...20世纪30年代,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在国民政府妥协的政策下,我的东北大地迅速沦丧。日寇铁蹄立即踏入华北、华东广大地区。抗940年,抗日战争达到了最困难的时期。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不久,就经常遭遇日寇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经常骚扰和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还利用封建反动会道门组织黄沙会散布谣言,对抗抗抗日军民。今年6月,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貌,消除抗日障碍,积极配合我
党和我军的抗日斗争,驻扎在薛庄镇白石屋村的抗日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在团长袁成龙的带领下创作了这首《反对黄沙会》。后来,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歌词不断修改,歌名最终改为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齐鲁抗日战争时期,升华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新时代传承下来。简单的旋律背后是艰苦奋斗、朴素的沂蒙精神,其意义不限于历史。
在沂蒙这块红色的沃土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唱着《沂蒙山小调》,高举这一文艺宣传武器,战天斗地,坚定革命信仰,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伟大沂蒙精神。
同时,沂蒙人民也在传唱《沂蒙山小调》的过程中更清晰更深刻地感悟到沂蒙精神的内涵,进而化作前行的动力,在革命战争时代用小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在新时代点燃了沂蒙老区奋发建设家乡的满腔热情,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
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天蒙景区依托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以恢复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此生活时期的村落场景为核心,将上白石屋村建成一个活态博物馆——【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在这里每个院落就是一个展馆,具
有文化展示和体验功能。主要建设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旧址、沂蒙精神馆、沂蒙历史馆、沂蒙风俗馆、沂蒙物产馆、沂蒙声音馆、沂蒙味道馆和沂蒙人家等。20xx年这里更是被评为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教学点,也成为临沂沂蒙红色教育、党性教育、红色研学的重点教学培训基地,成为宣传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阵地。
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的是费县、沂蒙、山东的好山水,好民风,唱出的是大地丰收的喜悦,唱出的是人民感恩共产党永远跟党走的情感,唱出的是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昨天,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迎来了革命的胜利。今天,这里的人民乘着歌声的翅膀,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这一伟大革命精神,励精图治、创业奉献,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前进在新时代发展的道路上。
【篇4】红色沂蒙故事简短
若不是温暖的风将我送到沂蒙,我不会相信竟然有一个地方能如此深情。雕栏画栋,一点儿不输旧时的城楼。可是又有几人能相信,在这绿树掩映、红墙黛瓦之间,传递着属于那个年代的感动。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走进沂蒙山根据地旅游区,透过四四方方的窗格,将那一段段不朽的历史定格于永恒。
中共山东分局旧址,让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创立之初的艰难;大众日报创刊地,用古老的镜头带我们领略那个年代的信息传播;
沂蒙红嫂园,让革命女性的事迹在齐鲁大地闪光。
每一个人都不喜欢战争,因为战争带给我们的是杀戮,是伤害,是支离破碎。但正是因为有了战争,我们才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众志成城,才明白和平的弥足珍贵;才让红色基因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淬炼中得到升华。
当我站在沂蒙山根据地纪念碑的面前,我看到那巍峨的建筑也有了些许的斑驳与沧桑,那是历史留给它的独有痕迹,一如烽火年代为无数革命英雄打下了鲜红的烙印。
时光聚焦于今天,先辈们经历的历史变成了厚重的书页。我们无法重新经历那些年代的硝烟四起,通过这些建筑和物件去缅怀历史的身影。时光成全了历史,也塑造了一位又一位可歌可泣的楷模。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红色的革命记忆经过岁月的洗礼,让千年流淌的时光充满人性的光辉,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前赴后继,保家卫国,在这荡气回肠的故事里璀璨如星。
【篇5】红色沂蒙故事简短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场。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耳边回响,那些纯朴亲切的沂蒙儿女,仿佛穿越历史的画卷,向我们走来:为了中国革命无私无畏的“沂蒙母亲”、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身怀有孕在冰水中肩扛门板搭浮桥的无名妇女……每次重温经典,回顾历史,都会发觉英雄的事迹总有穿透尘封的力量,先烈的精神永远绽放耀眼的光芒。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战争的阴霾终于散尽,纷飞的炮火已成记忆,但历史的瞬间早已沉淀成为永恒,英雄的影像业已定格永垂不朽,“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已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更是沂蒙精神扎根的沃土,绽放的膏壤。
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学生,心中充满大爱,却惟独没有自己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
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用一辆破旧三轮车载回孩子们“精神食粮”,播下希望与梦想的“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类似的事迹还有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他们有的为人们所熟知,有的终生默默无闻,但“沂蒙精神”一直都在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熠熠闪光。深沉的目光由远而近,遥远的思绪回到身旁,沂山脚下、弥水河畔的骈邑大地上,朴实无华、默默耕耘的园丁队伍中,“沂蒙精神”早已经满园怒放、吐露芬芳。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这片一千八百公里的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先贤英烈和这些光辉形象面前,我能做些什么呢,又该做些什么呢?选择了教师,我无怨无悔;
走上了讲台,我热血澎湃。在这个岗位上,我哭过,失落过,彷徨过,但我从没有后悔过。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我从内心里立下誓言:我要用爱和责任,无愧于三尺讲坛。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老先生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记得刚毕业那会儿,班上有一个全校出了名的坏孩子,在家长眼中她是叛逆的,在老师眼中她是不可理喻的,在同学眼中她是不受欢迎的。她,学习成绩不好,早恋,打架,逃学,暴躁。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孩子,让我有了自当教师以来所不曾拥有的满满幸福感。
认识这个小女孩是在一次感恩教育课上,我布置了一个小小的作业,每人写一句话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她这样写到:“爸爸,妈妈,我多想你们经常回家”。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如刀绞,一个年幼的孩子,究竟要承受多少的心伤、要用多少的叛逆来伪装内心的凄凉。
课下的时候,我及时找班主任了解这个女孩的具体情况,父母感情不和,各自忙自己的事业,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在与她的父母的沟通过程中,更感受到了父母的无可奈何。在我心中,每个孩子都是善
良的天使。由于年龄段的原因,会表现出种种让人意想不到的行为,或者调皮、或者古怪、或者敌对。这个时候,我能做到的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给予她更多的温暖和关爱,约她谈心、一起吃饭、一起谈论理想和未来,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一次课上,我热情洋溢的讲授新课。班上一个调皮的孩子一个劲儿的起哄,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我的温和提醒却换来了他的横眉冷对。尴尬的氛围夹杂着难以言表的委屈,怀着不平静的心情结束了纠结的一课。
课下的时候,这个女孩走到我跟前:“老师,时间太紧,就写了这么多,你看看吧!”我一怔,随即朝她微笑并表示了感谢。怀着好奇的心情,我把折叠成心形的信带回了办公室。
“老师,也许我们班的人个别同学总惹你生气,让你难堪。对不起。我挺喜欢你的,即使内心难受还强颜欢笑,不容易的,辛苦您了。”。
看着这张字数不多但饱含深情的字条,仿佛自己找到了心灵上的知己,一股暖流涌进心头,眼泪也禁不住流了下来。而给予我这种高峰体验的,竟然是一个被全校师生认为“无药可救”的孩子。
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诚挚的祝福,都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用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块黑板,一盏孤灯,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沂蒙精神的真正内涵。望着孩子渴求知识的目光,我们唯有以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热血、我们的汗水,去唤醒青春的迷惘,去抚平孤独的忧
伤,去点燃澎湃的激情,去催发奋进的力量。
我要把梦想放在孩子们的手中,让他们稚嫩的心从此开始飞翔;
我要把自信注入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的生命之歌从此开始嘹亮。我要用爱和责任,托起明天的太阳!
【篇6】红色沂蒙故事简短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喜爱上了阅读红色故事和革命诗歌,从这里我了解了近代中国历经磨难的风雨沧桑,感受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曲折历程,也明白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热血豪情。
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夏明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长征、抗战、解放、改革,每段历史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从红色经典中我读懂了万里长征的艰苦卓绝,读懂了林海雪原的孤胆雄心,感悟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激情豪迈,也感悟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大气磅礴。长征路上的严峻险阻,八年抗战的艰难困苦,白色恐怖下的千回百转,南征北战的荡气回肠,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首首雄壮的诗篇,是镌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朽丰碑,是见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历史画卷。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感慨万千,展望祖国的明天,我们信心满怀。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
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感谢历史的选择……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依,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解放后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共产党又带领我们走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几代中华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为铺就强国之路,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九十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亚洲睡狮已经雄起,东方巨龙正在腾飞,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还是少先队员的我们是党的接班人,稚嫩的双手要勇敢地承担起历史重托,我们是跨越世纪的新一代,是21世纪的真正主人。革命的精神不能抛弃,它依然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制胜法宝,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祖国、时代的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品德,发扬创新精神,掌握实践能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共同谱写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崭新篇章!
谢谢大家!
篇七:讲好山东的党史故事
济宁微山600字党史故事
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同志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在江苏盐城重建了新四军军部,又来到山东解放区指导工作。各项任务完成后,要经过微山湖区的秘密交通线返回延安,准备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护送刘少奇同志过微山湖的重任落到了微湖大队的肩上。
1942年7月,微山湖周围二三百里都是敌占区,敌人的据点、碉堡遍地林立,封锁沟、封锁线纵横相连,敌人还经常进行残酷的扫荡。只有微山湖是我革命根据地,是鲁南、华中通向延安的唯一通道。
微湖大队政委张新华奉湖西军分区司令邓克明、政委潘复生之命,接受了负责护送刘少奇同志过微山湖的光荣任务。
1941年,任中共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时的刘少奇
与微湖大队接头的是鲁南军区115师教导2旅旅长曾国华和滕沛大队政委李明。按照预约的时间、地点,张新华提前放出了警戒,安排了船只,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拂晓前,张新华与李明政委取得了联系。李明说:“胡服同志(刘少奇同志的化名)马上就到,还有他的工作人员和警卫班,共十多人,是铁道游击队的同志护送的。”张新华说:“这边一切都准备好了。”
不大一会儿,刘少奇同志和同行人员,在曾国华旅长的陪同下,由孙茂生同志(原铁道游击队三队队长)带路,风尘仆仆地走上湖堤。张新华忙上前迎接,说:“首长一路辛苦了。”刘少奇同志握住张新华的手,风趣地说:“辛苦倒不辛苦,就是有些疲劳。”接着,便向湖边走去。
张新华一声招呼,从芦苇丛中划出七条小船来。刘少奇同志坐在船尾上,向铁道游击队的同志挥手告别。小船象离弦之箭,沿王鲁河,穿芦苇,向湖心飞驶而去。
由于当时特别干旱,湖水有的地方干涸了。走出二、三里路光景,湖水越来越浅,船不能负重,刘少奇同志就卷起裤腿,涉水而行。刘少奇同志边走边问护送民兵,用的什么枪,开展了哪些对敌斗争,湖区人民生活怎么样等等,关怀备至。大约1小时,就到了大捐村。
大捐村位于大运河、王鲁河的交汇处,群众基础好,是抗日模范村。
到达大捐村后,刘少奇同志和护送民兵一一握手致谢。民兵们望着这位和蔼可亲的首长,有说不出来的激动,依依不舍地离去了。接着,刘少奇同志又换乘小船,驶向大捐西南,在一个芦苇包围的沙峪上落了脚,住在刘钦田夫妇的一只大船上。
遵照上级首长的嘱托,张新华事先找来自己的朋友、三孔桥的厨师张本义。张师傅做了鱼、虾、鸡、藕等几个菜,还买了两条天坛牌的烟。刘少奇同志说什么也不自己食用,把烟分给大家吸,还硬把张新华和曾国华等同志拉到一块,共同就餐。吃过饭后,刘少奇等同志就休息了。
刘少奇同志休息一会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一会儿写,一会儿看材料。休息的时候,刘少奇同志也不闲着,借机和刘钦田夫妇拉家常,倾听群众的反映,了解湖上生活和对敌斗争情况。
夜幕降临了,微山湖格外寂静。曾国华同志问张新华估计哪里有
敌情,我们暴露没暴露,据点有什么变化等问题,张新华都一一作了回答。曾国华同志又说:“首长长途跋涉,很疲劳,想住一宿,明天傍晚再启程,你看行吗?”张新华沉思了一下,答道:“没有什么事,住就住下吧。”为了慎重起见,张新华在周围又增派了岗哨。
那天晚上,刘少奇同志并没有睡觉,而是伏在船舱的油灯下,认真地批阅起文件来。张新华和警卫员几次催刘少奇同志休息,都不起作用。刘少奇同志说,在敌占区哪有这样幽静的地方?不抓紧不行啊,机会难得。微湖大队的同志只好先睡了。微山湖的夏夜,天气还很凉,离不开被子。刘少奇同志就把自己的军毯盖在警卫战士身上,又继续埋头工作。张新华一觉醒来,看了看油灯下的刘少奇同志,又看了看军毯下熟睡的战士,顿时热泪盈眶,深深地被刘少奇同志忘我工作的精神和关心爱护战士的行为所感动。第二天,东方破晓,一轮红日跃出湖面,微山湖天清气爽。为了驱散工作了一夜的疲劳,刘少奇同志还和张新华他们,划着小船,迎着朝霞,到大捐村西侧的荷花荡里去观赏了一会运河景色。
这天上午,刘少奇同志又派人找来沛滕边区县委书记张庆林同志,了解情况,并和微湖大队的几位领导亲切交谈。刘少奇同志作了如下指示:微山湖是华东、华中通向延安的唯一通道,要保住这条水上交通线;要加强党的领导,统一行动,坚持斗争;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不断扩大革命根据地;要关心群众生活,搞好生产。后来,微湖大队认真贯彻执行了刘少奇同志的这些指示,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关心人民,牢牢控制了微山湖这条水上交通线。
夕阳下的微山湖,碧波粼粼,白帆点点,芦苇丛丛,荷花争艳。刘少奇同志就要告别这美丽富饶的地方了。临别前,刘少奇同志向刘钦田夫妇辞行说:“我们在这里,住得很好,生活得很愉快。多亏你们的照顾,谢谢你们!”说完,刘少奇同志又站在队伍中,和同行人员一样,听护送的同志讲途中注意事项。刘少奇同志是党的高级领导人,还严格遵守纪律,处处以普通一兵自居,使微湖大队的同志深受感动。
越过微山湖,刘少奇同志在湖西军分区骑兵排的护送下,跨上战马,踏上了新的征途。
篇八:讲好山东的党史故事
我家乡的党史故事600字山东【精选】
郭永怀,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人,中共党员,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期间,郭永怀与钱学森合作完成数论论文,首次提出“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他也因此在国际学术界声名鹊起,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他冲破重重阻力,义无反顾回到国内,将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郭永怀曾说:“我只是新中国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我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带着第二代导弹核武器的一份绝密资料,匆匆乘飞机从青海基地赶往北京,飞机不幸坠毁。找到遗体时,在场的人失声痛哭,郭永怀与警卫员小牟紧紧地抱在一起,费了很大力气将他们分开后,那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俩人中间,数据资料完好无损。郭永怀牺牲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成功试爆,氢弹的武器化得以实现。多年过去,记者仍然清晰地记得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讲述这段故事时动情的语气:“郭永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表率。”
篇九:讲好山东的党史故事
[山东济南:讲好红色故事
发展红色旅游]济南红色旅游景点
原标题:山东济南:讲好红色故事
发展红色旅游
济南,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最能赋予这座城市“英雄气质”的,就是70年前济南战役取得的伟大胜利!济南战役之于这座千年古城的意义是全方位的,而“红色旅游”则能在革命历史和普通民众间形成最好的“共鸣”,成为助推济南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红色资源是宝贵“历史遗产”说到济南红色革命遗址,很多济南市民都能信手拈来,解放阁、郎茂山、茂岭山、大峰山……济南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同时更是文物古迹和自然风光荟萃之地。
济南解放纪念馆是山东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人们熟知的解放阁。2014年济南解放纪念馆全面提升,展馆的硬件设施更新换代,还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大量史料,增加展览内容。“每年前来参观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非常多,解放阁全年游客量大约为30万人次。”天下第一泉风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位于英雄山的济南战役纪念馆2001年落成,由陈列厅和全景画馆两部分组成,生动翔实地记述了济南战役全过程。馆内全景画馆更让游客身临其境,走进了那血与火的历史。
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纪念地坐落于仲宫街道西南约5公里处的尹家店村的“萃文堂”。2013年10月10日,“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纪念地”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今年8月下旬,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纪念地维修工程启动,预计9月2日完工并重新设计布展,向社会免费开放。
讲好红色故事,彰显城市底蕴
“济南的红色资源很丰富,但资源丰富并不代表产品体系完整或产品丰富。”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王德刚教授表示,目前“红色旅游”景点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单一、体系不完整等问题。王德刚指出,发展“红色旅游”,应在主题上突出红色,形成完整服务体系,让“红色旅游”的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够跟得上社会需求。此外,济南战役红色资源需要整体发展,每个经历过战争的山头、每处遗迹都需要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进行策划宣传。
自去年起,红色研学旅游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在《山东省红色文化研学旅游实施方案》中,济南市整合济南战役纪念馆、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山东党史陈列馆、济南市党史馆、解放阁等,打造了济南红色研学旅游线路。此外,济南将以红色旅游景区和党性教育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红色景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红色研学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有机结合,争取将更多的旅游景区发展成能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的教学点,推动红色研学跨界融合发展。
“红色旅游”不仅是一个旅游产品,更是一项文化工程,要注重讲好红色故事。红色故事讲得精彩、有内涵、有吸引力,甚至成为红色经典,就会让“红色旅游”兴旺起来,进而彰显一座城市的革命传统和“红色气质”。
让红色旅游成为城市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创新,培育新业态、新产品。“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科技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如何利用好济南战役留下的“红色资源”,更好地发展济南“红色旅游”?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相关负责人说,可以依托解放阁、山东党史陈列馆以及散布在各区县的相关战役遗址、历史史料等红色文化遗存,以红色基因传承和党性教育为核心功能,结合红色主题教育、红色文化体验以及城市红色主题休闲等功能,串点成线,整体打造。该负责人就如何打造济南“红色旅游”品牌方面提出四点建议:首先,系统整理与研究济南战役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红色内涵;其次,做好红色基因传承与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积极发展以红色主题观光、红色主题研学与红色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特色产品;再次,以解放阁为中心,打造济南战役红色主题公园,采用艺术小品以及声像、VR等方式展示济南战役的艰苦历程、伟大意义和精神内涵;最后,培育济南城市红色主题休闲业态,将红色文化主题与城市古街区休闲、商业游乐有机融合,打造红色主题休闲与城市游乐产品,成为促进济南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动能。来源:山东省旅游数据和信息中心
感谢您的阅读!